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是集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优势研究力量成立的大学研究院,是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单位。2007年6月批准筹建,2008年12月正式挂牌运行,2015年9月独立招收研究生,同年11月成立分工会,12月成立党委。截至2025年初,培养毕业硕士生2065人,博士生622人。目前在读研究生984人(其中博士生395人),在站博士后19人。
研究院拥有一支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8人,其中专任教师89人(含正高52人,副高32人,中级5人),实验技术人员8人,党政管理人员11人。两院院士(含双聘)6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国家重点研发重点专项项目负责人12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青年项目)13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1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
研究院下设先进制备加工技术研究所,粉末冶金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腐蚀与防护中心和实验测试中心。挂靠研究院党委名下的二级单位还有高精尖学院、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国家新材料大数据中心,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和新型高性能材料联合研究生院。建有2个国际研究机构、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和53个与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共建的科研基地。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课题共计270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课题603项,实到经费20.25亿元,连续13年过亿;授权/申请发明专利1410/1911项;出版著作77部,获各类国家级成果奖13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项,获各类省部级成果奖116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3211/3074篇,其中北科大首篇《Nature》由李晓刚教授团队于2015年发表,北科大首篇《Science》由张林兴教授于2018年发表,2023年张林兴教授、田建军教授团队在《Science》再次刊文,标志着研究院基础研究再上新台阶。
研究院始终瞄准世界前沿和国际合作交流,与多所海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友好的合作关系,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曲选辉获评国际先进材料协会会士和最高荣誉奖章(IAAM Medal)。李晓刚获评欧洲腐蚀联合会会士、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W.R. Whitney Award最高荣誉奖、国际腐蚀理事会最高荣誉Marcel Pourbaix奖和国家杰出工程师奖;张达威获评AMPP Fellows Honor (AMPP 会士)并当选国际材料性能与保护协会顾问委员会主席;岩雨获评英国物理学会会士、AMPP Fellows Honor (AMPP 会士)并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TC156工作组全球召集人;田建军获评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主办《材料基因工程前沿(英文版)》(Materials Genome Engineering Advances)期刊并被DOAJ、CAS数据库收录,与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团合作创立期刊《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并由李晓刚担任主编;另外,张达威担任《Corrosion Science》副主编,岩雨担任《Anti-Corrosion Methods and Materials》主编。
研究院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探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创新“CCQ”科研育人模式和综合评价体系,设立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班,打造学科前沿、国际前沿的材料基因工程课程品牌。全面推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和“一生双师百企千人”特色育人体系,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等方面成果显著,共获国创赛(原“互联网+”)国赛金奖2项、银奖3项;“挑战杯”创业大赛国赛金奖2项、银奖4项,科技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现已成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类研究生与博士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研究院面向世界材料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顶天、立地”的原创性和应用性研究,构筑以“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新材料开发-新材料应用与产业化”为一体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突出学科交叉,拓展学科方向,组织承担重大项目,产出标志性成果,推动成果转化与应用,培养卓越人才,打造一支在新材料技术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队伍,建成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研究院。
最后修改于 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