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我校第十六届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终评答辩会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上演了一场神仙打架。来自新材院的两名博士生潘宇、毕成浩获得十佳学术之星称号,这也是我院连续第三年收获十佳学术之星。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开始于2005年,我院第一次获得该荣誉是在2006年的第二届,由黄海友老师获得,随后第7届中付华栋老师再次获奖,从第10-15届共有6名选手获奖2名选手入围。自去年实现2名获奖的历史性突破后,今年再次同时2名选手获十佳!原来早有传统,厉害了,新材 !
潘宇,中共党员,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2018级博士生,师从路新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orros.Sci.,Mater.Sci.Eng.A,J.Alloy.Compd.,Mater. Charact., Intermetallics, J. Mater.Sci.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12篇;担任Mater.Sci.Eng.A,J.Alloy. Compd.和Mater. Res. Express等学术期刊审稿人;共计申请中国国家发明专利21项,PCT国际专利2项,其中以学生第一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PCT国际专利1项,以学生第一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作为骨干编委撰写出版专著2部;另获得行业协会省部级奖一等奖(排名4/6)和三等奖(排名5/10)2项,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成果鉴定1项;作为学生骨干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
坚持不懈的刻苦学习与钻研是他不断成长的内动力。他说,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学校与研究院给予的科研平台,离不开身边良师益友的支持和帮助,更离不开导师路新教授的谆谆教导。自硕士入学以来,他一直秉持着勤奋刻苦、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图书馆四楼一隅每日都会出现他的身影。这里的桌椅或许没有留下他的痕迹,他却在这里学到了更多的知识,知识面不断拓宽,自己的综合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经过不懈努力,在硕士期间,他的学习成绩便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并获得北京市优秀硕士毕业生、研究生学院学术之星、精研奖学金、北京科技大学优秀三好研究生等多项荣誉称号。
但荣誉的背后是艰辛的努力和勤劳的汗水,从硕士生涯到博士阶段,他始终不畏困难,保持锲而不舍的学习心态。博士入学第一年,他便开始独立开展科研项目研究,从大型器械化设备操作,复杂结构钛制件制备,再到样品的测试表征分析,成百上千的实验样品堆积如山……成功的到来终究要经历无数次失败,反复调整工艺参数并测试找寻问题的原因,折腾大半年时间,实验结果却总不如人意。这时的他没有一丝一毫的放弃,做科研就是需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于是,不认输的他有时凌晨三点便爬出温暖的被窝,踏着夜色赶往“小工厂”,仅仅只为能在一天内多烧制一组实验样品。正是一次次的不放弃,一次次与路老师的讨论研究中,他才一步步走出迷雾,剖析出问题本质,最终攻克棘手的科研难题。不畏困苦,无惧失败,迎难而上,当是科研之路的正确打开方式。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努力的方向,目标决定了人生的奋斗轨迹。路老师常说,我们都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树立一个远大目标,并为之奋斗终生,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在路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潘宇将研究方向确定为粉末冶金钛基合金近终形制造技术研究,重点围绕航空、航天、民生等领域对轻质高强金属材料的发展需求,开展高强高韧耐热钛基合金的系统理论研究,研制出多种新型高性能复杂结构钛基合金制件,为推动粉末钛基合金工程化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科研不是生活的全部,团队建设也是我们的一份责任。博士期间,潘宇还担任先进粉末冶金成形技术研究室的梯队班长及实验室安全学生负责人,团结同学,服务大家,同时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并协助老师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严管严控实验室安全,保障实验室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此外,他还积极组织大家参加学校、学院的各项集体活动,所在梯队班级在校运动会,篮球赛等各项活动中屡创佳绩,获得“校级优秀班集体”称号,同时自己也获得“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等。身为一名党员,在科研生活中要铭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时代要求,牢记“求实鼎新”的校训,勤奋求知、科技报国,为北科和国家粉末冶金钛材料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毕成浩,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2018级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师从田建军教授。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院长奖学金、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二等奖、省三好学生、北京科技大学优秀三好研究生、北京科技大学一等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奖励。共发表SCI论文14篇,一作论文10篇,分别被被SCI期刊ACS Energy Letters(IF="19.003)Chemistry" of Materials(IF-10.159) JPCC(IF="4.189)"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16.836)" Advanced Science (IF="15.84)和JPCL(IF=7.329)接收,其中影响因子>10及TOP期刊8篇,2篇被列为相应领域内前1%高引论文。影响因子超过150分,一作影响因子超过130分,平均影响因子超过13。被Nature" Materials、Nature Photonics等进行了亮点报道和正面评述,官方推送转发阅读量>2万次。
在研究生期间很多同学都会抱着一种只做研究而不去专心学习基础知识的心态,但是大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没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就不可能有后面更加深入的研究。毕成浩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从未放松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毕成浩本科就读于河北工业大学,并且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推免至北科大新材院田建军教授课题组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学习期间,他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多门课程成绩达到95+甚至100分。其平均成绩排在第2名,加权成绩达到93分,并且拿到了研究生期间的校一等奖学金和校三好研究生荣誉称号,在理论知识方面彻底充实了自己,为自己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不只是自己埋头学习,在同学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他也会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考试之前也会与同学们一起总结要点和重点,在帮助他人解疑答惑的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作为一名研究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科研能力。科研是一个辛苦的过程,但也是最能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过程。在研究生期间,毕成浩不断探索,刻苦钻研,在不断地失败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在科研过程中,他为人谦虚,能够不断地从他人身上吸取优点,完善自我;他一直保持着好奇和疑问的态度,从细节处发现问题,并且能够去寻找解释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终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他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期间的课题是“钙钛矿结构纳米晶及发光二极管”,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他在研究生前两年期间发表一篇专利,申请一篇PCT国际专利以及国家发明专利1篇,共发表论文14篇,以一作或共同一作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在ACS Energy Letter、JPCL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被列为本领域内前1%高引论文,这些种种成果的取得离不开自己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努力,也对得起自己付出的辛苦和汗水。
回顾过去的学术历程,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坚持”。一是坚持梦想。他在本科学习的就是半导体专业,到硕士一直到博士阶段仍然是研究这个方向。虽然一波三折,能走到现在他觉得还是比较值得的。在此期间,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学识,还有难得的磨练和阅历。一个人有梦想是件很幸运且很不易的事情,应该守护好梦想,不可轻言放弃。遇到困难并不重要,只要不断努力,总有实现梦想的机会。二是坚持阅读。一位老师说过,文献占有量决定了一个人的研究水平。另一位老师也说,要把读文献当作读小说,每天睡前读几篇。他觉得,除了文献外,还可以多看看书和网页。现在,读文献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似乎只有在读文献的时候才能让自己内心平静、找到归属感。三是坚持写作。他说:“导师经常鼓励我们,要多写,时间长了总会写出好的论文。”很少有人能够一开始就做出一流的成果。只有坚持不断地做研究、不断地写paper、不断地改,日积月累,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写作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提升的过程。很多好的idea都是在写作过程中冒出来的。有时候,思路不是很成熟,先写出来,然后在与别人的交流中不断修改完善。所以,重要的是动手写,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思考层面。同时,还要多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
他认为,只会在实验室中闷头做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这只会使自己的知识面越来越窄。因此,他会积极地申请参加会议的机会,一方面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去大牛们的报告中获得思路和灵感;另一方面,与其他从事相关行业的优秀的人进行学术交流,在与他们的交流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才会不断提升自他。在研期间,参加了国内学术会议7次,国际会议2次,在量子点应用物理研讨会和JPCL论坛研讨会上作邀请poster的展示。并且在中瑞合作交流论坛上做了专题报告,回忆这个经历,他自豪的说,当时在座的有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也有业界大牛,自己虽然非常紧张,但自己也完美的做完了报告,并且担任了中瑞联合团队的中方联络人,负责对接联络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Tonu团队,同时作为组委会秘书协助承办了国际光电功能材料青年论坛。
毕成浩所在的团队是一个30人的大家庭。作为一个大家庭的成员,他认为只是自己学习是不行的,还得积极参与各种集体活动,代表梯队为梯队争光。他代表梯队连续两年参加了新材院梯队师生羽毛球赛。另外,也参加了新材院趣味运动会,并在多个项目中奋力拼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在为集体争光的过程中他不断磨练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并且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此外,他还曾担任梯队实验室安全员,主要负责实验室仪器设备安全以及日常废液废品处理和安置等工作,协助老师进行实验室的管理和同学们的安全。毕成浩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充分热爱和拥护党的领导,热爱集体,为人端正,严于律己,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任梯队党支部组织委员期间,积极认真,以身作则,服务和团结同学,大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在生活和科研上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