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日前公布的2017年科技进步奖的名单中,我院与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新型系列耐腐蚀结构钢开发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了科技进步一等奖。我院李晓刚教授为项目第一完成人,程学群副教授和肖葵副教授分别为项目第三和第五完成人。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的生产工艺以及材料所具有的水平,是一个国家钢铁材料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高低。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的经济高速发展,我国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得到发展迅猛,据统计,2015年我国低合金高强结构钢应用已经超过5000万吨,海洋开发、矿山开采、能源资源开发、交通建设、水利建设、工业基础设施改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南水北调建设等,都需要大量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其中腐蚀问题一直是制约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发展的瓶颈问题,成为企业高品质结构钢开发的老大难问题,而腐蚀失效是影响基础设施和工业装置服役寿命和结构安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新型高性能耐蚀低合金钢结构钢的开发至关重要。
基于以上背景,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李晓刚教授团队从2008年开始,利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和863等基础课题的大量腐蚀数据和规律机理研究成果,与南钢研究院开展了产学研全面合作,研发了10多种系列化耐蚀钢材新品种,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耐蚀结构钢成分和组织调控水平,实现了产业化规模生产。其中李晓刚教授还长期受聘担任南钢研究院防腐蚀首席科学家,他与主要科研人员程学群副教授、肖葵副教授等几乎每月都到南钢生产现场,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密切合作、交流沟通。
项目在微合金成分调控、微纳米尺度组织调控、夹杂物对腐蚀的影响和微区腐蚀电化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SCI学术论文126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2项国际腐蚀大奖,基础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重大的影响力;基于耐蚀评价的生产工艺控制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为国际首创,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项;制订国标1项,行标30项;南钢生产的新型系列耐蚀结构钢已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广泛应用在琼州海峡跨海大桥、滨海建筑、海底隧道和“蓝鲸号”大型海洋挖泥船等国家重点项目工程中,不仅有国内首座免涂装耐候钢“拉萨林芝雅鲁藏布江”铁路桥,而且部分品种还成功出口,打破了国外钢厂垄断,例如钢铁整桥出口到巴西淡水河谷。新型耐蚀低合金结构钢2014 -2016年累计实现销售额56.94亿元,直接经济效益3.83亿元,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